//有些制度、有些關係、有些情況,如果「壞左」便沒有機會重來,要改變亦需要極大心力。有一班來自16所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社工,於2017年破釜沉舟,踏上青創之旅。期望與年青人同行、共創,為社區帶來創變,也為社福界注入創革力量。

旅途無盡,休息有時,五月末青創社區計劃的夥伴們一起聚首在Refresher Camp,分享喜樂,思考未來,又為身邊的同伴集氣。現在為你帶來當日的精彩時刻,一起感受他們的愛和熱血吧﹗//

裝備自己﹗小組工作坊齊齊體驗﹗

在智能手機年代,要連結網上網下,真正走入年青人社群,當中有甚麼竅門﹖參與式社區計劃,又如何與不同社群在地共創﹖透過魔術如何說打動人心的故事﹖要擁抱情感,做好情緒教育,有沒有好方法﹖以設計思維構想青年人活動,有甚麼要注意的地方﹖

五個不同主題的小組工作坊,就有機會讓夥伴們動手嘗試﹗

 

坐擁30多萬粉絲的CapTV擷電視以諷刺時弊和風趣幽默見稱。CapTV Marcus分享他們嘗試以多元的媒體策略,連結不同社群,網上網下進行推廣,如廣為人熟悉的Captain Nancy,把家燕姐化身為「家燕遮」,引來網民熱烈回應。他們主理的「薄扶林主場」亦把不同領域的城中名人帶入香港大學校園,與學生齊齊傾,齊齊講。
你會用甚麼動物來形容自己,又會用甚麼動物去形容你眼前的新朋友﹖Harry哥哥王者匡是著名魔術師以及兒童節目主持人,透過畫出不同動物,參加者嘗試以不同角度認識自己。Harry亦分享以往鼓勵年青人的故事,他認為離開網絡,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會帶給人無比力量。
MaD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一直專注於公營服務創新,Loretta分享實驗室自2016年成立以來,以實驗主導及用家為本的方法,鼓勵社區參與式共創計劃。參與計劃的跨專業朋友更一同成立Infinite Street Space,延續社區實驗的可能﹗另一位社區工作者Vangi則分享在蕉徑翻新雞舍的經驗,以及在藍屋策劃社區活動的嘗試。
社企感講Just Feel推動「善意溝通」,期望透過在小學引入社交情緒教育,改善學童的精神健康。創辦人之一Raymond表示善意溝通不止是一套理論、一套技巧,更是心態和習慣。
如何有效引導青年人參與中心的活動﹖仁人學社首席創新顧問Freddy分享在策劃活動時必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受眾,也要了解對象的背景,才可做到共學共創。

 

 

毋忘初衷﹗青創社區的延續與實踐﹗

來到最後的環節,再邀請了四位嘉賓出席第二個座談會,與在座夥伴一同想像青創社區的延續與實踐。回首過去,這顆改變的種子如何落土,又如何萌芽紮根﹖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應鳳秀Winnie由自身的經歷出發,訴說做變革推動者(Change Agent)的堅持;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陳健雄Charles亦分享推行創新服務的經驗。良師香港Teach for Hong KongTheron、感講Just FeelRaymond,以及多位社工夥伴一起回應,為這旅途留下註腳。

 

曾經是外展隊社工的Winnie,形容轉往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 (ICYSC) 工作,是「深入虎穴」的挑戰。初來甫到的她看到中心服務時常重複,原來是因為擔心提出新服務難以達到社會福利署對參加者人數的要求,「輸唔起」。人數的壓力為前線同工徒添不少憂慮,令Winnie開始反思有沒有一個準確評估社區需要的方法,可以對準服務對象設計合適的活動;ICYSC對社區的認識、動員社區資源的能力,又可如何發揮最大的功能,帶來更多改變的可能﹖後來Winnie與同事推行「有網能量」計劃,協助隱蔽及低動機青年重尋生活方向。

 

這次嘗試令Winnie回想到當初對社工的印象 — 擁有帶來改變的本能(born to be a change agent),她形容社工這個行業是由信念及價值所推動 (mission driven and value driven)。Winnie後來轉到香港賽馬會工作,接到有中心申請新會址,但同時亦面對活動乏人問津的情況,於是讓她想到將其與其他資源缺乏、但又有心有力的團隊連繫,促成雙方跨專業協作,當中的漏洞或許就能夠克服。每個社區計劃的1.0可能都無可避免需針對中心的硬件,作出改善,而到了2.0就要從「軟件」入手。在「交數」及制度的框架外,Winnie寄語社工找回初心,堅持成為帶來改變的橋樑。

同是社工出身的Charles亦提到在2003年沙士(SARS)後,年青人有很多就業需要,於是他便開設自僱計劃,安排年青人學習平面設計、影片製作、展覽製作等技能。雖然最後留在行業發展的年青人並不算多,但Charles認為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從了解客戶的需要、修改設計,到控制成本,Charles說過程中讓年青人學習如何設身處地以客戶出發,學習溝通和不輕言放棄,是對他們來說畢生受用的技能。

 

怎樣的青少年中心、怎樣的活動才可以吸引年青人來參加﹖感講Just FeelRaymond回顧以往在中心長大的經歷。Raymond形容只要那個地方好玩、「Yo得」、「啱咀形」,他便會對那個地方產生歸屬感。相對於學校,青少年中心更為窩心,與社工亦有緊密聯繫。在中心做錯事會包容,做得對會得到認同,比起在學校有更大自由發揮空間。Raymond笑言自己也曾帶女朋友來中心,因為希望女朋友可以感受中心的溫暖。

 

良師香港Teach for Hong KongTheron在成長階段比較少參與青少年中心活動,反而透過良師香港,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基層小朋友,了解到他們的需要和特點,Theron發現現時對基層家庭及學校的支援均不足夠,而成功的定義及準則亦狹窄,他希望更多年青大學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為改善教育不平等出一分力﹗

 

記著初衷,繼續青創旅程的「旅客」,經過一天密集式的腦震盪,四位來看自不同中心的社工夥伴分享對未來的期望及想法。

 

來自救世軍的粟米想起中心門口的「請勿進入」標示。每年五至七月期間,中心的年青人都會走進辦公室一起工作,就像自己的同事一樣。他反思究竟是誰貼上「請勿進入」,把中心的門關上﹖中心的規矩又有沒有鬆綁的可能﹖他覺得青創社區系列帶給他很多共創的機會,讓年青人覺得自己「有份」,重新打開了中心的門,亦擴闊了同工的眼界。粟米認為除了學習以人為本,擁有一個全球視野亦非常重要,更會直接影響中心的計劃方向。

 

來自香港仔坊會的Anthony則認為計劃時間較長,能容許他與年青人建立更深厚的關係,從計劃中他亦學到一些手法以回應年青人及社區的需要。

 

來自香港青年協會的Sky 則認為計劃跟中心理念很接近,都是鼓勵年青人作主導,提供資源讓同工及年青人共創協作。她分享中心其中一位參與的年青人原本缺乏自信,但自從嘗試在小店的鐵閘塗鴉得到街坊的讚賞後,便學會大方接受讚美。

 

來自禮賢會的Samantha亦發現她對年青人說得最多的一個字就是「試」。她服務的對象主要以小學生為主,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如會飛的書包、可以與他上學的鬧鐘等都出自這班鬼主意多多的小學生身上。Samantha認為以往會知道用甚麼方法帶小組,但青創社區卻要讓青年人放手試。方法改變之餘,社工的定位想像也要跟著一起改變。

 

年半後,夥伴們最期待的畫面是

「希望ICYSC充滿人氣、故事和溫暖﹗計劃的對象不只是年青人,還有夥伴同工。鼓勵大家持守社工價值,繼續做Change Agent﹗」

「希望ICYSC是一個給青年人發揮及想象的空間,期待全港的ICYSC一起來,以不同活動吸引青年人回到這個大家庭。服務過程十分重要,希望創新的氛圍可以一直在中心延續﹗」

「信任年青人非常重要﹗讓年青人行多幾步,多點空間,鼓勵年青人放膽試、放膽做,在規矩與創新中找到平衡,是未來ICYSC的新挑戰﹗」

 

年半小總結來到尾聲,但青創之旅仍然會繼續,計劃各夥伴亦會互相支援,展延青創社區的精神﹗11Weekend Open House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