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制度、有些關係、有些情況,如果「壞左」便沒有機會重來,要改變亦需要極大心力。有一班來自16所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的社工,於2017年破釜沉舟,踏上青創之旅。期望與年青人同行、共創,為社區帶來創變,也為社福界注入創革力量。

旅途無盡,休息有時,五月末青創社區計劃的夥伴們一起聚首在Refresher Camp,分享喜樂,思考未來,又為身邊的同伴集氣。現在為你帶來當日的精彩時刻,一起感受他們的愛和熱血吧﹗//

 

午飯過後,由身心靈導師 Maggie帶領大家放下束縛,喚醒身體的覺知,迎接下半部分豐富又密集的學習旅程﹗

專題探討﹗我們如何想象未來﹖

當人工智能(A.I.) 慢慢盛行、普及,舊有的工種亦會逐漸被取代,社會的需要因而改變,年青人自小學習的技能忽爾變得毫無價值。作為成人,又該如何與這班未來社會的中堅份子一起面對挑戰呢? 座談會請來了三位每天都與年青人緊密相處的創意人 ‒ 蘇杭街一號創辦人羅永聰、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長蔡芷筠Ger、教育大同委員會成員何美儀Doreen,分享實戰經驗,怎樣與年青人Reconnect。

「年青人,去咗邊﹖」曾擔任曾俊華特首選戰的軍師,蘇杭街一號創辦人羅永聰分享有次在香港大學辦學生活動的趣事。以為找歌手唱廣東歌,年青人一定留意,但原來唱歌已經「唔Work」,學生不會駐足,更不用說會留意活動的內容。打開現時年青人關注的社交平台 ‒ 抖音、小紅書,羅慨嘆有種「我睇咗啲乜嘢」的感覺,「這個時代的年青人,對OS、美感、知識的認知都已經不同,我們要接受大家只是擁有相同語言」。面對這樣的斷層,羅會感到憂慮嗎﹖同為兩子之父的羅坦言有 溝通不能(“dis-communication”)、理解不到的情況出現,「要放棄自己的知識和語言,用年青人的角度去看事情,願意放棄非常重要」。

 

做家長要放手,但並不等於要放開所有。身為三子之母的Doreen曾是老師,後來走到前線反對小三TSA,又讓孩子就讀不同類型的學校,感受不同的學習模式,更讓兒子在小六後休學一年,以體驗學習取代傳統教育。Doreen相信放手的重要,「你有多相信與你同行的孩子﹖」Doreen認為作為家長要學會聆聽孩子內心的感受,相信他們有自己的能力去探索,才可以帶來不一樣的學習。

 

同樣站在前線應對青少年的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副校長蔡芷筠Ger笑言在學生面前,「Ger姐」也變成了「Ger子」。面對她眼中的「新新人類」,Ger說自己每天都以謙卑的態度嘗試理解學生在做甚麼,「年青人的興趣非常碎片化,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一件事能K.O.所有的人,好像學校的集體活動收視率極低,即使有星級嘉賓坐陣,同學的反應可以很差,甚至乎是故意表現得很差,去表達他的不滿。」但Ger認為不能完全放手,因為年青人著重關係,只是現在他們較常透過社交媒體去連結身邊的人。Ger分享有次找到跟同學Reconnect的方法,就是一起打波,這比不斷重複「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教更為「入肉」,因為他們需要有一個「真實的人」與他們建立關係。當大家真正建立起關係,知識便可以傳承。Ger認為現時青少年中心所面對的困難不能透過重整架構來改變,反而前線社工可以思考在與年青人相處時,應帶著怎樣的心態建立關係。

 

建立關係以後,又如何維持呢﹖曾任教師多年的Doreen認為讓學生享有話語權及自由度非常重要,例如他們有沒有權去改變學校的模樣﹖他們能否定下規矩,對學校事務有話語權、參與權﹖Ger從學校外評的經驗中領略到一旦讓年青人有話語權,他們會主動幫忙解決問題,在過程中亦能學習和成長。

 

關係的維持亦影響到創新意念能否成功執行,羅永聰分享政府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 (創新辦)著重的不單止是創新想法,還注重執行的方法和過程。羅認為在與青年同行的過程中,提醒年青人勿輕視執行過程亦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在功課和升學壓力同樣沉重的當下,要怎樣做才能吸引年青人走進青少年中心﹖Doreen認為可考慮設計一些跟學校通識教育緊扣的專題式研習計劃(Project-based learning);讀設計出身的Ger則認為以用家需要為本(user-oriented)非常重要,只要願意放下前設,花時間去觀察年青人的需要作出調節,很快便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羅認為現在的是以視覺主導(Visual-oriented)的年代,年青人在文字以外的模式有絕對的發言權,如果他們找到自己能夠表達的方法,便會很有意識去參與一件事。

 

羅補充說要想像未來,擁有全球視野非常重要。在生活形態快速改變的當中,如果年青人能夠放眼世界,把視野不再局限於香港,對未來生活的幻想便會截然不同。年青人要當一個「地球人」,換上新的OS及視野,對青少年中心及前線社工會帶來怎樣的挑戰﹖大家一起主動出撃,迎難而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