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三年的「賽馬會青創社區系列」踏入第二年,好單位繼續與16間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攜手同行,透過藝動人生、創客教育、新媒體和社創科技四大範疇,配合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探索社工與青少年共同為社區創變的可能。2019年2月至3月期間,我們分別為四個範疇的中心社工舉辦了一個工作坊,與他們一同回顧上年度學習創新思維的成果,並為第二年度與年青人共創作好準備。
早上,各中心的社工重温上年度的重點青年活動,運用「快速創意發生器」以拓展、轉換、誇張等方法思考活動的改善空間,再與其他中心互相交流點子和意見。到底我們如何可以拉闊對活動對象、規模、模式等的想像,為中心現存的活動帶來新景象?腦筋轉動一番後,我們透過靜念練習把種種雜念回歸平靜,準備投入接下來的講者分享環節。
我們邀請了三位來自不同職業範疇的講者分享他們與青少年共創的歷程,為同在創新之路上的社工帶來靈感。
從嫌棄到渴求
黃佩珮老師致力在小學推動創客教育,舉辦Maker+課程,讓學生能夠按自己的興趣自主學習。當中有學生曾經深陷負面情緒,欠缺自信,對任何新事物都拒之門外,在Maker+推行初時,也只坐在課室一隅不動聲色。誰料Maker+燃點了他對創客科技的興趣,他漸漸擺脫消極,如今更事事親力親為,無須他人的鼓勵也願意自己動手做。最讓她感到欣慰的,是學生能運用知識幫助別人,他們考慮到學校工友打掃樹葉的辛勞,特地為她製作了一部「掃葉車」。佩珮老師見證著創客教育如何讓學生從一個又一個的失敗和嘗試,培育出面對失敗之時仍能逆境自強的正向思維,更學懂把硬技能轉化為回應社區的工具。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屯門綜合社會服務處的社工Simon感觸良多:「看見年青人從『返學等放學』變為下課了都不願走、從嫌棄時間變為渴求時間,十分鼓舞。」
建立互信關係
「青年夢工匠」是屯門區議會仁愛堂青年夢工場的一項社創計劃,讓有志參與社會創新的年青人組成團隊,策劃如何回應屯門的社區需要。青年工作者 Kim 認同要推動青創,社工首先要擁抱改變,尋找新的工作模式將年輕人帶到社區。Kim 把青年工作劃分成三個階段:倘若青年暫對社區未感興趣,社工也無需操之過急,只需耐心的陪伴在旁,等待契機引導他們接觸社區;在青年開始關心社會,但對社區參與仍然無從入手之時,社工可從旁推動他們尋覓方向;當青年能積極回應社區議題,社工就可以退一步充當後援,提供資源助他們實現計劃,例如「夢工匠」的獲選隊伍會取得青年夢工場的匙卡,能24小時隨時進出中心,借用空間和電腦、攝影器材等資源。他認為現今青年工作的成功與否,取決於社工與青年之間的互信關係。香港聖公會聖馬提亞綜合服務賽馬會青年幹線的社工淑慧感歎:「我們從沒想過把如此重要的門匙交到青年手上,但其實撇除過多的顧慮,在辦公以外的時間開放中心資源供年青人使用,確實更切合他們的需要。」
始於社區、忠於社區的藝術創作
由創不同協作主辦的「人人影樂社」,負責同事 Flavian 在為期18個月的社區藝術計劃中,帶領學員透過攝影和音樂連結社區,以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ing)、拓展觀眾(Audience Building)和藝術教育(Arts Education)為計劃目標,期望建立學員對社區和文化的觸覺。計劃中學員年齡不限,在這跨代共創的歷程中,Flavian發現到原來年輕人也能夠與上一代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在12節的活動裏,學員與藝術家多次進行社區考察,與街坊眾首一堂,將所見所聞化為靈感,最後與街坊共同創作影像和歌曲作品,「計劃強調的是社區的元素,不是純粹為藝術而創作,必須要清楚這些藝術品在社區裏所擔當的角色。」計劃另一重點在於社區參與,避免消費社區的情況發生,「如果純粹在社區看見某人某事有感而發,自行創作作品,而當事人毫不知情,就變相是消費街坊的故事。因此我們邀請街坊直接參與創作,真正地用藝術連結社區。」
與青年共創
經過一整個早上的學習,下午當然少不了實踐與青年共創的環節。我們邀請了多位年青人前來與社工合力構思青年活動新點子以回應社區需要,素未謀面的他們討論依然熱烈,在短短90分鐘內成功一同策劃出別出心裁的活動原型,包括有讓任何人也能卸下身份標籤隨心使用的公共空間「自由X」、為年輕人創造工作體驗機會的「精神返工喇喂!」計劃、針對黃大仙鼠患問題組識年青人製作滅鼠工具和宣揚衛生意識的「滅鼠偉業」小隊、以及讓青年體驗貧窮與無家生活的露營活動「竊聽傾城」等。
新點子層出不窮,但更重要的是共創過程中不斷的溝通。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筲箕灣青年空間的社工Mavis很享受是次的共創環節:「我們需要空間與時間和青少年溝通,才能在互相了解和信任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回應年青人和社區的需要。」同時,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社會服務中心賽馬會綜合服務處的社工Zoe和Monkey認為,工作坊讓他們預想到未來在中心實踐共創時可能遇到的困難:「例如我們發現原來青年與社工對『社區』、『新媒體』等詞有不同的解讀,阻礙了往後的溝通,明白到事前與青年建立共同基礎的重要性。」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小組成員Adam欣賞社工在過去一年間的改變,看見他們不再停留於技術層面的討論,開始深入探討如何能夠將四大範疇應用在社區裏。「假設你要選擇一個救生員,你會選外貌英俊瀟灑還是平平無奇的那個?其實外貌與能力根本毫無關係。正如手法花巧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利用它回應社區需要。」他勉勵一眾創變者堅守岡位,繼續同行,「只要我們仍存在於社區,定有屬於我們的價值。」
工作坊圓滿結束,許多社工仍然意猶未盡,逗留與其他同行的合作夥伴交流心得。讓我們一同期待著於五月底的Refresher Camp重聚吧!